
SEER数据库禁止中国作者使用,会带来哪些影响?

该数据库一直采用分级开放模式:基础统计数据可通过SEER*Stat等工具公开查询,而详细研究数据则需要研究者提交申请,承诺仅用于科研目的且不尝试识别个人身份。此前,该数据库对全球科研人员开放,仅需提供机构邮箱并签署使用协议即可获取数据。2024年2月28日美国政府推出的一项行政命令《关于防止关注国家获取美国公民大量敏感个人数据和美国政府相关数据的行政命令》。

该行政命令禁止或限制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六个“受关注国家”及相关个人获取美国人敏感数据的交易,其中个人健康数据与人类基因组数据成为重点受限领域,目前看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 SEER数据库已被纳入限制范围。SEER数据库被限制后给中国科研界带来重大挑战。新规明确规定,所有包含美国公民基因组、健康记录等敏感信息的大型科研数据库都将严格限制访问;对于依赖SEER发表论文的硕博毕业、肿瘤领域科研人员,这无异于一场“学术断粮”危机。

1.SEER数据库的关闭会直接影响国内肿瘤机制研究;中国75%的癌症研究依赖美国数据库,转向本土数据需重新设计课题,开展湿实验成本或增加2-3倍。国内替代数据库(如中国生物银行)可能因样本量不足,被国际期刊质疑其合理性。
2.国际期刊论文发表门槛升高:国际期刊审稿人可能要求补充SEER数据验证结论,而中国学者因访问权限限制;论文被拒风险增加。已投稿件若涉及该数据库数据(不能获得授权问题),有可能需重新调整分析方法或寻找替代数据
源。
3.国内团队有利用SEER数据库分析获得结果(预测)并在进行投稿论文,可能会因数据库版权(访问权限限制)的问题,可能产生拒稿的风险。具体对发表SCI的影响还有待观察,像之前国内很多作者利用SEER数据库分析,发表top期刊的案例将不复存在。
4..除了SEER癌症数据库、TCGA基因组数据库、GEO数据库等这些曾支撑无数重要研究成果的来自美国的数据源可能在未来也存在变数是否会受到限制。这些数据库是国内研究者发表文章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朝这个方向发展,对大家的影响可能都比较大。
美国SEER公共数据库禁用中国作者后带来更具体的影响还有待持续观察。
